尝的五行属什么?
尝是形声字,口为形,尝为声。甲骨文中,“嘗”字左边像一只大口瓶(鼎),右边像盛在瓶中的饭和肉。金文中,“嘗”字变成了一只盘子,上面放一只碗,表示吃的东西放在碗中,尚未入口。小篆中,“嘗”字变成了两个“酉”字,“酉”在古代指酒器,所以两个“酉”字形似两只酒杯并列之意。
现代汉字中,“嘗”字简化成“尝”,字形类似,但读音不同了。 《说文解字》中对“尝”字的解释是:“品尝也。从舌,尝声。”段玉裁注解说:“凡食物之入于口者,皆曰尝。”“尝”本义指食用、品味,引申指略微服用或涂用,又引申指稍微接触、冒犯等。这些含义中都含有“轻细”的意思。“尝”字用在动词后,有“轻轻尝试”的意思,如“尝尝鲜”;用在名词前,则表示种类不多,数量不大,如“尝尝便饭”、“尝尝我的手艺”。
而“尝”还有一个常见的义项——品尝酒的滋味,这个意思现在仍然常用,如“品酒”、“尝酒”。但这个意义并不是“尝”的本义,而是在“尝”的诸多引申义中产生的一个新的义项。因为在古汉语中,“尝”主要用来表示食用食物的整个过程,从生到熟,从吃到喝,从买来尝到送到嘴边,是从低到高的一个层级。而酒是一种特殊的食物,它虽然也可以由生变熟,但却很少能够直接喝,大多需要经过某种仪式,或者通过某种器具,才能让人“品”出它的味道来。“尝”字表达的这层意思,其实就隐含了对“品尝酒味”的推崇。今天我们用“尝”字来称赞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很有研究很精通时,往往也会用到这个义项——他对于酿造白酒这一行当可说是老“尝”着了。
在五味归五脏的理论中,甘味入脾,通于口。但是,口的生理功能不仅仅是味觉,而是包括脾的整个运化水谷、化生营气、升清和统血等机能的征象。由于内脏功能上的联系和局部组织在结构上的关联,内脏的病变,可通过经络反映于外。尝的五行属土。
五味入五脏的基本原则是: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但中医又认为,五味人人体后,还分别有各种不同的作用。大致有以下5种:
1、酸:酸味人肝,肝主筋,为保守性脏器,偏于收藏,有防止体内物质(血、汗等)无故流失的功能。因此酸在五脏的作用,主要是协助肝脏调节筋的运动功能和调节体内各种物质的流失。
2、辛:辛味入肺,肺主皮毛,主呼司吸,是气体交换和营养物质分配的场所。因此,辛味的刺激在体内主要发挥发散和疏通的功能,使腠理(皮表)开合正常,呼吸、气血运行通调。
3、苦:苦味入心,心主血,小肠主吸收。苦味的作用与酸味恰恰相反,而与辛不同。苦味在人体内主要起泄、燥和清泄心火的作用。有清热和促进肠吸收的功能。
4、咸:咸味入肾,肾藏精,有储存和提供人体生殖机能和代谢活动所需能量的功能。因此,咸味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软、坚(泻下:生理排便、排尿、排汗等),能促进能量(热、水)的释放。
5、甘:甘人脾,脾主肌肉,包括心脏;胃、大肠也和脾关系密切。有运化水谷、化生和运行血液、分配营养物质的功能。甘味(甜味)、脂肪和蛋白质有健脾、养心(和、补)的作用,能增强肌肉、血管的充盈度,促进胃肠道吸收、代谢产物和粪便的排出,增强生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