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谁创的?
“五行”一词,首见于东汉郑玄注《周礼》“五行之官”,但当时并未使用“五行的说法,而把“五行”解释为金、木、水、火、土五个质料。西汉宣帝时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云:“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四星,三公,贵妃之位也。”又云:“天园的地方,则五大行星必在五处,其本极星,其中五星。”“五行”之称大概即源于此,因为“五方”、“五星”与“五岳”往往并称。
不过这时候人们已经不把“五行”理解为五种物质了,而是把它作为五种行为的代称,这可以从王充《论衡·五行篇》得到证明。 王充说:“五行之气,周流无穷。”(大意是说,五行之气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又说:“五行之水,朝东而行,日行一度,一年一周。……五行之中,水最为先,金次之,木次之,火次之,土次之。如水之流,往而不返。如金之坚,不变不化。如木生长,顺时而动。如火炎上,性疾而烈。如土爰养,一切容受。”
从王充的话里可以看出,此时的“五行”已经被赋予阴阳观念和道德意义,它们被描述成具有善恶、好坏、刚柔等属性的连续体,而五行为人的德行或恶行的典型代表便是: 木——仁德——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火——礼德——光明盛大,态度温和。
金——义德——坚刚果断,守信用。 水——智德——精微灵慧,见识透彻。 土——诚信道德——宽厚包容,忠厚老实。 王充认为上述五种德是天地自然所独有的,人类应当效法它们。反之,如果违反它,则会受到惩罚。比如: “夫不孝有三,毋亲尽礼为大。”——木克土,不孝第一。
“君有失礼之处,臣当谏争;父有漏言,子当承顺。”——火克金,父子相刑。 “为人淫泆好色,邪妄颠倒,贪鄙不舍,比于畜生,不遑宁息。”——土克水,人兽不分。 “偏枯之人,不仁、不智、不能、不敬;四端之理,缺而废之。”——金克木,人失去恻隐、礼节、智慧、忠诚等四项德。 “为人狡诈,言语不正,狂谲多变,居心污秽不堪,有如盗贼。”——水火相克,人变得奸诈狡滑如同小偷。 总之,王充的“五行”说是一种包含了哲学、伦理等内容的系统化的宇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