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字五行属于什么?
“曾字五行究竟属金、土还是火?” 这是个问题,也是个谜! 因为按照常理,一个字的五行应该取决于它的象形部首;但是“曾”这个字明显不取决于它的偏旁部首。 如果说“旗”“衫”“裳”等字的五行取决于它们的偏傍部首,那还比较合理;而“曾”的上下结构就让人费解了——为什么以“曾”为主的字有“增”“赠”“憎”“缯”等等,他们的五行就属火,而以“曾”为副的字“笙”“筝”“峥”“嶒”等的五行却属木?!(《康熙字典》中把“曾”列入木部) 我的疑问来自我本人在研究汉字的字义时遇到的困惑。 我发现古文字中的“曾”字,上面部分的形状像冠冕一样,而且总是与“高”“上”等字联合使用,表示更高的意思。如“曾何高?”“曾何上?”——这很明显是表示面积的“丈”“尺”“寸”等字根源自于此。因此我把这些字归入土部。 但是到了近代汉语之中,“曾”作为一个单独的字出现,上面部分变成了“曰”,并且表示声音的意思。同时它又经常与“有”“无”等动词性词根联合使用,表现出行动、作用的意思。这时我把它归属到日部。 而同时现代汉语词典和百度词典都把“曾”归入“增”字,“增”字又归入士部——“土”部的含义显然更符合古代的“曾”字。
所以我猜想过也许因为“增”字表示增加,所以他的“士”旁被偷换概念地用来表示“10”的数字——这样古代所有的“十”和“士”字都统一归属于“土”部了……但是这似乎说不通,因为“一”“二”“三”“四”等等的古字也都有“士”部,而“五”“六”“七”“八”等的甲骨文或金文却有“示”字。“示”就是“祭祀”的“祀”,这也归入土部似乎也说不过去……(因为“祀”字现在通常被归入礼部) 所以现在的汉字系统到底是根据什么来给“曾”定性为火的?很让人费解啊! 另外,“曾”的下半部分从“口”表示语言,这一点金文和小篆已经证明了。但是为什么古今词典都把他列属“王”部,这是不是故意混淆视听呢?“王”部的字大部分表示帝王将相或者与统治者有关的事情,怎么跟“言”字扯上边了呢??
故我愚见认为“曾”字的五行应该属于土,而不是火也不是木。 “曾”字的本义应该是“增”加,增加的东西当然来源于大地,所以五行属土。 然后因为“曾”的字形和“高”“上”等字相近,所以引申出“比…高(上)多少倍”的意思,这时因为比的是高度,所以倍数是土;又因为这种倍数关系是量的积累,所以在本质上还是说明原来基础的厚度,所以本质属性还是土。 最后因为“量”这个词是从“升”和“合”来的,两个都是“十”字旁,也属于土。 “量”在表示度量衡时,由于“丈”“尺”“寸”等字根源于土地,所以也是土。 这样“曾”的五行属土这一结论就可以自圆其说了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