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羊肉胡同在哪?
在北京城里有不少用“羊”字命名的街巷,而最著名的要数五条胡同汇集的“羊尾巴”。 这条“羊尾巴”的南段,今天已经和“羊”无关了。它东起崇文门外大街,向西经过两个路口,就到了“羊尾”的北段——这个区域在明代时是教军场,清代是火器营。
关于这条“羊尾巴”的由来,《帝京景物略》中有载:“中一街……其内南巷,曰羊尾巴,窄狭幽险。”可见这里曾经是一条极为狭窄、崎岖的小路,加上两侧民宅林立,所以非常昏暗、阴森。至于为何叫“羊尾巴”,书中解释道:“时宫中节次用羊,自前门至西直门外,弃之满途,故得此名。”原来这条巷子的得名与皇宫里的饮食有关:每年到了什么节日,皇帝都要赏赐太监和妃子们一些“红包”——这些赏赐品主要是从正阳门外的大市街或者隆福寺附近的买卖街买的,其中就包括很多烤熟的羊。
这些羊被运到太监或妃子们的住处后,由于数量太大,往往根本吃不完。于是负责伺候皇亲国戚的太监就去雇人将这些羊分顿炒熟,做成“官菜”,供应宫廷。不过这些羊虽然经过了精心的料理,但仍然带有腥膻之气,难以入口,因此又需要搭配各种佐料进行烹饪。 据《旧京遗事》记载,当时宫廷里用的佐料主要包括有鲜姜、芥末、醋、酱、葱花、香菜、芝麻酱、蒜泥等,而这些调料的配比相当有讲究,不是随便什么比例都能做得好吃。
烹调方法也很关键。据老北京的食谱上记载,这种“炒羊肉”是“水炒”,也就是现在的“湿炒”,这种烹调方法能保持肉质鲜嫩。最后这道菜做好了,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指大动。据说这样的佳肴进得贡仪,深得乾隆皇帝的欢心,因此“羊尾巴”这个名称也就流传至今了。